首页 家教动态 经验交流 不要陷入“尊重孩子”的陷阱

不要陷入“尊重孩子”的陷阱

总站发布于:2022-10-08
349 0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但非理性的尊重指导下的育儿行为却后患无穷。非理性的尊重会带来什么恶果?不恰当的尊重都有哪些特点?怎样的尊重才有利于孩子?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尊重这个话题?尊重孩子的基础是了解孩子的发展特征尊重是一个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尊重是基于相互理解、相互认知、相互妥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的尊重。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但非理性的尊重指导下的育儿行为却后患无穷。

非理性的尊重会带来什么恶果?不恰当的尊重都有哪些特点?怎样的尊重才有利于孩子?

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尊重这个话题?

尊重孩子的基础是

了解孩子的发展特征

尊重是一个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尊重是基于相互理解、相互认知、相互妥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的尊重。单方向的尊重,一厢情愿的尊重,可能导致的后果就并不单单只是家长理解的尊重那样简单。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有什么不对呢?顺着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事实,孩子会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如果成人给予这样的尊重,就会导致一个互动关系。

但实际上,当我们把尊重这个话题暂时放一下,先来观察孩子。

孩子在小时候并没有一个精准的价值判断,孩子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容易有一时兴起的状况,好奇心转移特别快,会选择自己有兴趣,或者相对简单的事情。所以,当尊重建立在孩子这样的特点上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偏离。

因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国家也好,学校家庭也好,我们真正的主张,是希望孩子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

但是,当我们把尊重这个关键词放在这样的诉求下来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真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儿童就像一颗钻石,有很多个面,也许其他面埋在土里,只有一个面折射出了光芒,你只看到这一个面,不停地擦拭,而忽视了其他面,甚至没有意识到其他面也是可以发光的。

孩子是多元发展的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实际上,孩子是可以多元发展的,当我们说要尊重孩子兴趣的时候,首先我们提到的是“你有兴趣,然后我们尊重”,这是一个因果顺序。前提是孩子要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涉及不到尊重这个词。这样的情况下,尊重被窄化了。

孩子感兴趣的事往往是在更早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有意无意让孩子找到成功感、有成功体验的事,激活了他在某一个面的兴趣,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尊重,是一种尊重,但是潜台词是,如果你没有表现出兴趣、爱好、特长的方面,尊重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教育导致孩子结构性失衡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孩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运动发展偏差,语言中等,喜欢画画,画得又比较好,就由此推断他有绘画天赋,给予关注,他就会更多地把时间提供给绘画有关的事物上。

实际上孩子在这个时期是全面发展的,他也会有运动、言语、社会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甚至是艺术发展的需求,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如果父母以他表现出来的绘画兴趣理解成他的天赋兴趣来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可能导致在有可能全面发展的时机里错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这就是“尊重”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更早的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意无意的互动,比如孩子正好在涂鸦期,家长给他提供纸和笔,他在纸上画画,家长很赞赏,表现出赏识的语言、体态,让孩子有了一种成功体验,对画画就愈加地感兴趣。

如果孩子运动化发展不好,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担心孩子会有安全隐患,限制孩子的运动机会,孩子的运动天赋没表达出来,甚至失去了运动的兴趣。但家长往往会归因到孩子没什么运动天赋,而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为问题导致了孩子运动发展的问题。

这样的发展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尊重”的陷阱就埋在这里:尊重的是孩子表达出来的方面,至于没有表达出来,或者表达水平较低的方面,就被标签成“天赋差”。

“养不教,父之过。”其实,养育是一件有原则的事情,是一个有价值行为指导方向的过程,“尊重孩子”不是“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实际上意味着“无原则接纳”,这种想法会让家长无意识地,或者非常安心地处于一种有问题的状态下,形成一种教育误区。

“尊重孩子”,是要尊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权,不仅尊重孩子已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更要尊重那些孩子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方面。总而言之,激发孩子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图文来自网络